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

醫學的背後(六)

    大學生活理論上是可以多姿多采的,只是一開始並不知道該怎麼
過(其實根本是快畢業了才知道該怎麼過)。


  大一時期主要為共同科目如微積分、國文、英文、普通生物學、
普通化學等,因為課程太滿,連選擇較有趣通識課程的機會都沒有。
某個層面來說,猶如又上了一次高中課程,只是課程內容再精深些,
修課的同學人數再龐大些,同學上課的參與度更自由些。

  或許因為終於上了大學,感覺課業再無壓力,過得有些渾渾噩噩
,加上開始要讀原文書讓人感到有些吃力,所以大一時的課業成績有
些難看,主科如普通生物學及普通化學等,甚至是因為全班加分後才
得以低空飛過,但當時倒也不放在心上。

  大一上學期過得有些鬱悶,原因說來話長。

  首先是適應大學與高中上課模式的不同。當時因家住台北縣(現
在的新北市),並不符合住校資格(台北縣市及基隆地區不得申請宿
舍),因此當時過著每日通勤的生活。

  一開始是搭乘兩班公車通勤,如高中時期一般。單趟晴天四十分
鐘,雨天可能要一個小時甚或超過。在一次差點因雨天塞車而遲到後
,從此決定無論晴雨都要騎車上學,約可以省下半小時的通勤時間。

  大一時很多課是全班一起上,或是分兩到三班。班上人數初期約
一百三十多人(用「約」是後來有些同學由於各種因素消失了,最後
大概剩一百一二十位左右),因為課堂上並不規定座位,所以每天坐
在自己身邊的同學都可能不同,這造成除非夠主動,否則很難與同學
交熟的現象(尤其又住家裡而非宿舍)。

  於是大一上初期的生活模式便顯得枯燥乏味。每天一早騎車上課
,課堂上的同學即便同班也幾乎都不認識,下課就是騎著車回家,結
束一天的大學生活。後來終於忍不住跟唸過大學的大姐抱怨:「大學
的生活有夠無聊!」,儘管大姐並沒有給予任何回應。

  生活的轉機在下半學期出現,雖然純粹因為自己心態的轉變。

  當時在高中班板上看到高中同學們討論著自己的大學生活,先有
同學說已經認識了班上所有的同學了,接著便有同學嗆聲說除了班上
同學外,他連外系的同學都認識不少,這才驚覺自己有多麼封閉。

  想想決定該有所長進,於是開始了認識同學計畫。

  在背包裡默默地放入班上的通訊錄,每遇到一位同學便努力記下
他的名字及長相,進而熟識,接著便在通訊錄他的名字前打個勾。

  沒幾個月,除幾位慣於成群的僑生同學較難接觸到外,通訊錄幾
乎被自己勾遍了,也終於和班上同學成了相處融洽的朋友,而大學生
活的色彩似乎才這麼被填上些。

  到了大一下學期,連僑生群也成功打入,全部同學總算攻略成功
(是在玩戀愛遊戲嗎 = =")。

  老實說這百分百的完成率挺讓人有成就感的,尤其在大四開始施
行分組教學時。當時因上課需要,班上同學會被隨機以約十人一組的
方式分組。自己拿到分組名單時,對名單上的組員每位皆熟識,毫無
困擾。卻見有同學望著分組名單而臉有難色,因為其中有些同學他真
的沒印象,畢竟一百多位同學,不刻意用心,的確未必有機會全接觸
到,即便已在同一學系同一年級了四年。

  這與全班同學皆熟識的日子頗令人懷念,希望會有再見到全班同
學的那天。


                     ~ To Be Continued ~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